犀利訪談 | 生死文化地圖:訪《天國之園》創作者林翊捷和陳力行

(注:原文刊載於澳門公共圖書館免費雜誌《城與書》秋季刊)

這是一張關乎生死的文化地圖,不沉重,反而因為立體配圖和簡單實在的歷史描述,讓本來略顯嚴肅的主題——澳門基督教墳場(常被稱為馬禮遜墓園)變得栩栩如生了起來。作為澳門現存最古老的墓園之一,它同時也是最容易被人遺忘的一個世遺景點,這裡埋葬的又豈止那些有著豐功偉績的外籍基督教名人?更多的,是一段段沉睡已久等待被喚醒的歷史記憶。

IMG_8349_s

編輯林翊捷

IMG_8352_s

作者陳力行

創辦“Root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並身為澳門城市規劃師的林翊捷,善於用腳步丈量澳門大街小巷,去年,他聯同精通澳門歷史的好友陳力行、澳門著名平面設計師鄭志偉等一眾對澳門歷史深究已久的朋友,共同炮製出這張讓回憶和歷史躍然紙上的手繪地圖《天國之園》,以穿透紙張的滲透力,捍衛著小城一角幾近被遺忘的大英帝國痕跡。林翊捷對墓園文化研究得很深入,曾與另一位澳門歷史導師李凱欣一起開辦《天國遊園——澳門墓園文化》的興趣班,他認為墓園作為城市三大起源之一,與城市發展歷史息息相關。

馬禮遜墓園位於澳門白鴿巢原稱東印度公司墳場,顧名思義,和十九世紀風雲變幻的大英帝國殖民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裡也是基督教(新教)傳入中國第一個足跡之地,長眠於此的任務共一百八十九個,不少曾叱咤風雲,當然也有籍籍無名的,創作者挑選了20個重點墓碑作為介紹,拿著地圖,就算你是一個人走進這片寂靜之地,在並沒有任何解說者和文字介紹的前提下,也能通過比照墓碑人名,把長埋於此處的名人當年的故事脈絡再現眼前。

“墓地裡埋葬的多是來華經商的英國商人和東來拓殖的殖民主義者,以及一些傳教士。很多人提到澳門殖民歷史只記得葡萄牙,但其實英國人也是最早抵達澳門的一批,墓園的存在再一次證實了英國人來澳的時間比他們去香港的時間還要早”,陳力行說。內裡最著名的人物包括英國艦隊統帥施厚仁爵士(Sir Humphrey le Fleming Senhouse,1781-1841)、英艦“都魯號”總司令丘吉爾動爵(Lord Henry John Spencer Churchill,1797-1840)、基督教第一個來華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及居澳20余載的英國名畫家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2)等等,“其實你現在看到的,在墓園旁邊的東方基金會,正正是當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澳門分公司的員工宿舍呢!”陳力行補充道。

多年來書寫這個墓園的文字作品並不多,就算是網上的資料也寥寥可數,但原來墓園裡有就埋葬一個為其專門寫過一整本書籍的作者:香港大學前校長賴廉士(Lindsay Ride)。賴廉士夫婦用約三百頁的篇幅考據墓園,寫出了一九九六年由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An East India Company Cemetery: Protestant Burials in Macau》,初稿居然長達一千多頁!《天國之園》也參考了不少賴廉士著作書寫的史實,這個浩瀚的研究工程,在當年來說簡直就像不可能的任務,絕對傾注了作者畢生心血,也難怪他的墓成為老墓園中破例下葬的一個新墓碑。

關於馬禮遜墓園的故事,乃至裡面一草一木和墓碑文字的由來,一張小小的地圖已經簡單扼要地概括了一遍,當中滲透著澳門人迫切想要把澳門寶貴歷史保留下來的願望。如果你也想即小見大地認識澳門的歷史頓挫點,不妨捎上一張地圖,搭上“時光號”快車,從這些歷史名人的最終歸所出發,前往那個跌宕的年代一睹小城與大帝國之間的美麗與哀愁。

BOOK

天國之園

定價:MOP50

出版: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

編輯:林翊捷

作者:陳力行

設計:SomethingMoon.com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文字:Yvonne Yu 圖片:Panda 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