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老匠 | 黎鴻健:小小炮竹,大大故事

花掉十幾年光景,大半生積蓄去做好一件事,不求回報不問結果,這樣的人都是自帶光環的。世代居於澳門氹仔的黎鴻健先生,就是這麼一位讓人尊敬的學者。

1110_7

在進入今日的澳門老故事之前,先來看看一段小視頻。

犀利訪談一:黎鴻健與炮仗業

十幾年間,他見證氹仔炮竹業興衰並著書記錄,和同是老氹仔人的太太,挨家挨戶搜集資料做田野調查,不遺餘力地還原著炮竹業的前世今生。當你把這兩本去年出版的沉甸甸書籍——《益隆炮仗業》和《氹仔炮竹業》翻透之後,一種「認真」的力量穿透紙本,映射到讀者心坎,一種舊事舊物的共振,使人不自覺地想要探尋更多先輩的奮鬥史。在連接舊年月和新時光的河流上,感謝這些擺渡人,讓我們得以窺見過去,照見未來。

1110_4

由文化局出版,2013年推出第一版的《氹仔炮仗業》(去年修訂版為第三版)和2015年推出的《益隆炮仗廠》

(封面定案圖片由黎鴻健先生提供)

1110_1

如今位於飛能便度街的益隆炮仗廠舊址,仍然是很多遊客喜歡拍照留念的地方,但內裡早已經荒廢

千百年來,燃放炮竹(普通話也解說「爆竹」)是逢年過節中國人必備的環節,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在年三十晚,都要爭相燃點炮竹賀歲。說到炮竹的傳說,不得不提「年獸」,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的怪獸,頭長觸覺張牙舞爪,每到除夕便爬上岸傷人命,時日一久,人們發現年獸害怕三種東西:紅色、火光和巨大的聲響,所以每逢除夕,人們便貼紅紙(後改為貼紅對聯),掛紅燈籠,放鞭炮以驅趕年獸。所謂,炮竹聲聲除舊歲,圖的就是一個去除厄運的好兆頭。由此可見,炮竹在華人傳統裡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110_14

黎老先生帶我們進入炮仗廠內探古,找到比我們年紀還要大很多的舊炮仗,上有燕子繪圖,非常精緻。

對於孩提時候的炮竹回憶,不知你還記得多少?但是對於澳門過去曾經輝煌的炮竹製造業,你一定不太瞭解,甚至聞所未聞,近年港澳和大陸地區都禁止在公眾場合燃放煙花炮竹,不要說00後沒有這種集體回憶了,就連90後都已經基本忘記來了炮竹燃放時的熱鬧情景。炮竹、火柴、造船和神香,曾被稱為澳門的四大工業,作為遊客,如果你曾經路過遊客區附近的官也街,相信對那個占地龐大卻顯得荒蕪孤寂的益隆炮竹廠舊址都保有印象,雖然這裡大門緊鎖,但從裝飾講究的外牆看來,不難想像出當年的繁盛景象。這一趟炮竹懷舊之旅,就從這裡說起吧。

1110_2

抱著「不知歷史,無以圖未來」的心,在一個熱辣辣的晴天裡,我們見著了這兩位身體力行的「擺渡人」。黎鴻健夫婦目前長居於香港,但是只要有人對他的研究或者對炮竹業有興趣,這個年過半百的學者,就會不辭勞苦地趕到澳門講故事。因為黎先生的緣故,我們得以進入這個據說一年只開放一日的炮竹廠內部拍攝採訪。

1110_1

甫進入大門過堂,時光就開始倒流,這裡曾是益隆炮竹廠主人鄧壁堂生前的辦公室和住處,整體佈置據說與當年無異,然如今已經變成了看門老伯伯的住處,他在這一守候,就是幾十年了,坐在老搖椅上,伯伯說:感覺沒變。

1110_6

走過辦公室接待處,便是一個小花園和收引房,從黎老的老照片看來,收引房和小花園的外觀真是幾十年如一日,這裡算是整個廠房裡保存得最好的一棟建築。就在收引房前,黎老拿出自己的私夥小板凳,翻出一個個雕琢時光的舊炮仗,為我們簡述了一段帶著血和淚的氹仔人奮鬥史。

art0013430146

早年的包裝紙現在成了很多人的收藏品(圖片來自於雅昌藝術品拍賣網)

art5068533014

在不少益隆的炮仗包裝紙上,都能看到老闆鄧壁堂的樣子,鄧老闆于1925年向澳葡政府申請,在氹仔當年未命名的街道(也就是現在的飛能便度街),開設炮竹廠。從一開始因為爆發炮竹工人的事故導致經營困頓,到飽經戰亂後生意幾起幾落,炮竹業是那個年代氹仔人的共同回憶,不少現在六七十歲的老氹仔人,都曾經有過在家門口拿著小板凳,快速擯炮的經驗(小孩子手小又巧,擯炮速度快,所以這個程式一般由兒童完成),佔據澳門三個工業前三位40多年的炮竹業,的確是養活了黎老和他父母輩兩代人的依託。

%e5%bb%a3%e8%88%88%e6%b3%b0

廣興泰炮仗廠舊址毗鄰內港,市民建議活化成炮竹主題博物館(網絡圖片)

在《氹仔炮竹業》一書中,我們看到黎鴻健調查採訪了很多老氹仔人,收集了數之不盡的珍貴歷史材料,為我們還原了不止益隆,還有其他分佈於澳門各地的其餘五家炮竹廠,它們分別是:廣興泰、謙源、光遠、謙信和寶升炮竹廠,這裡不詳說,想瞭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到文末提到的地點購買這兩本扎實的書籍。

但是,對炮仗好奇的你,一定很想知道這一個個精美細緻,仿如藝術品,出口國外一點也不俗氣的澳門制炮仗,在當年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呢?為此,黎老跟我們簡單地闡述了炮仗製作的過程。據書中介紹,曾經的廣興泰廠長萬祥生和黎先生說,炮竹製作足足涉及七十二個行當!要說炮竹,先從抱著炮竹的外層紙說起。

1110_1

1110_3

美輪美奐,彷如藝術品的炮仗包裝紙,這都是黎先生多年來的珍藏(圖片由黎鴻健提供)

炮竹紙

製作炮竹的紙並不是一般的紙張,而是萬金紙,這種紙和製作廣東人拜神用的元寶紙相近,只是更幼薄一點,原產地多為廣西。上世紀50年代,由於美國抵制中國產品,因此萬金紙都不能輸入,炮竹廠在日本訂做「洋萬」,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發,效果比洋萬好的「抄紙」面世,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抄紙是再造紙,如果擺在現代,就會顯得很環保,在澳門,這種紙被發揚光大,基本所有在地的炮竹廠,用的都是“抄紙”。

1110_2

中間的八卦皮泡殼是益隆的標誌(圖片由黎鴻健提供)

製作炮殼

製作炮殼,是生產炮竹的開幕序曲。將抄紙或者萬金紙,切成需要的尺寸(炮竹最小的竟然只有小孩尾指大小,黎老說這樣的「迷你炮」被稱為「六分仔」,只有六分一吋,採用白藥引,燃燒速度快,是當時很多孩子喜歡的玩具,能放在手裡點燃感受星火之光),再把紙條卷成筒狀(搓殼),貼上印有顏色圖案的薄紙,也就是炮仗衣(上皮),最後把這些小圓紙筒其中一邊密封(鑿殼),就可以送到炮竹廠進行下一個程式了。有趣的是,從那層上皮的炮仗衣裡,大概就能猜出這個炮仗的出品廠商,像益隆便是以出名的八卦皮為人們所知,有紅藍兩對色,犀利君本人就很喜歡這種圖案,充滿了中國傳統圖騰美感。由於這個步驟沒有涉及任何火藥,所以是最安全的一個環節,當年不少家庭的孩子和婦女都會排隊領工,靠微薄的製作炮殼收入幫補家計。

起炮

下一道工序就是交由起炮工人入藥粉,在入藥前,因殼餅在運送途中可能變形或鬆散,工人需要重新勒緊,行話為「勒角」,這個部分真是需要熟手工人才能把炮竹的品質提升。整個炮竹行業裡,最高人工的莫過於是較藥和入藥,因為這是最容易引發爆炸,最危險的工作,當年起炮師傅月入百元,是廠長的一倍之多。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搵條命來搏」。較藥,顧名思義就是按比例調製藥粉,入藥,就是將調好的藥粉放到第一道工序弄好的炮殼中,要知道當時一個普通裝的炮仗就有1009個炮,這些工人要一個個往裡面裝滿炸藥,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1110_11

1110_12

黎老帶我們深入起炮房,這裡曾經發生很多爆炸,厚厚的防火墻後,藏著很多不得已的悲慘故事

在益隆炮竹廠裡,我們看到了用重重厚防火牆(真的非常厚)隔起的起炮房(入藥在行業內被稱為「起炮」)舊址,雖然已經荒廢,但是這裡曾是奪走多個性命的地方,倍感唏噓,有一間至今仍有火藥味。當時的起炮師傅一人一家房獨立操作,他們全身塗滿銀色藥粉,仿如「銀人」。幾多歡喜便有幾多憂愁,逢年過節燃放炮竹的歡欣,背後卻暗藏著很多人的心血淚水,甚至是生命。

1110_4

中間的那條引帶著很高的危險性

打引、漿引

這裡重點說說打引,就是怎麼製造燃點炮仗的藥引這道工序。這是製造炮竹第二個用工人最多的部門,是直接影響炮竹品質的一環。藥引指的是製造以硝粉、碳粉和硫磺混合而成的黑藥引,即使燒著也不會爆炸,因此不少母親會帶著子女一起來做。不過,用作做六分仔的白藥引就非常危險,曾經有婦女因製作白藥喪生的。40年代的打引工人大多是高要人,打引的過程有點像織布,婦女彈指一揮,就能準確把剛好分量的藥粉通過「打引槽」插入紗紙條中,那時候再平常不過的動作,在今日看來都覺得神乎其技。

鑿炮

炮仗分黑藥和白藥兩種,舊時還有一種叫泥炮,需要進行「及炮」的工序,但是因為後期都被淘汰掉,這道程式不細說。鑿炮,是將入了火藥而且已經插入藥引的泡殼,用鐵針把藥引周邊的紙品字形地鑿兩到三下,從而使藥粉封密及將藥引緊緊附著其中,成為一個結實的炮仗,這道工序同樣很多童工,勤快的一天可以鑿20-30多餅炮。

1110_3

擯炮

擯,廣東話有詞叫「擯辮」,意思是綁好辮子,所以擯炮也就是把炮竹編織成一串(筆者認為這個辮子十分好看)。擯一餅1009個的炮仗約需一小時。黎老七歲開始在家擯炮,一做就是八年,對這個程式非常熟悉,採訪當天,他就手起辮落地就地示範給我們看。

1110_5

圖中的美人圖是當年最流行的包炮花紙

包炮

這是最後的工序了,炮仗擯成一排排後需要用蠟紙或者花枝包裝好,也就是我們買炮仗時看到五花八門的紙,這樣就可以流通銷售。不少色彩斑斕的花紙堪比藝術品,就像收集火柴火花一樣,收集炮仗紙也是黎老的愛好,從他帶來的珍貴圖紙看來,那些年出口到國外的炮仗包裝甚至比現在的很多禮品包裝要洋氣許多。當然,那個年代流行的美人圖紙也是不能少的,不單單是化妝品,原來炮仗的外包裝上也有很多穿著東方旗袍,電著精緻卷髮的美女出現。

1110_9

瞭解完這些程式,像是完整聽了一堂課,無奈沒有親身參與過,始終有點紙上談兵的感覺。但是從這兩本花掉這兩夫婦大半生精力著的書中,我們可以看出,每一盤炮仗的誕生,都是不容易的。社會大潮讓舊事舊物慢慢被淘汰,掩埋,世界大同,中國的一些傳統在慢慢消逝,讓人感覺痛心。黎太太是個開心健談的人,一直默默支持著黎鴻健先生的民間研究工作,在訪談間,夫唱婦隨。提到黎老先生的愛好,黎太就笑個不停:「就是我能忍受他了,不單炮仗,他喜歡收集一切舊東西,家裡曾經有很多面古鏡,價值不菲,吃喝穿這些他都不浪費,但是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毫無保留。最後因為覺得澳門海島博物館藏需要這些,他又無償捐出來了,你說,是不是傻瓜?」

傻瓜,我們最近走訪了很多世人眼裡的「傻瓜」,他們有的可以為了拍一個老西關民國窗花,蹲點三年,有的可以為了堅守自己一手一腳開創的老洋服店,即使後繼無人,仍然以八十歲高齡每天車衣縫補。而有的就像是黎老那樣,不問回報,為了給後輩留下珍貴寶庫,花精力花錢,做著吃力不討好的事。所以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也不敢隨便寫,每一篇地把文字讀透透,才會下筆。

傻瓜力量大,他們是一群閃著光芒的人,在黑夜裡,特別明亮。如果你也是一個舊傳統的捍衛者,是不忘初心的人,自然會懂得這一份美好,這一種堅持。

後記

今年9月,黎鴻健2010年推出的第一本著作《氹仔情懷》推出了全新修訂版,和這兩本記錄炮竹業歷史的書本一樣,都是澳門歷史寶藏,同樣非常值得珍藏,尤其是住在氹仔工作在氹仔的朋友,如果你想多了解身邊街道的老故事,舊過往。實在不可以錯過這一本書。

1110_5

2010版的《氹仔情懷》,出書過程一波多折,書本推出旋即售磬

平裝cover
2016年9月推出的新修訂版《氹仔情懷》,封面圖片為重新修復的老照片,舊書新生,更加多歷史考究資料,是黎鴻健夫婦花了很多積蓄和時間,去雕琢而成的歷史瑰寶。

在我們採訪炮竹業的時候,黎生就拿著珍貴的手稿和資料前來,分享給如今在氹仔開設飲品+生活精品店Quarter Square的老闆Alberto姐弟和我們看,一個個關於這些老建築老街道的舊故事,讓新舊氹仔人的碰撞變得更為有趣。

1110_3

Quarter Square店主Alberto(右)的姐姐也是學考古的,所以大家和黎鴻健先生聊得特別投契

如果你也有興趣購買這一本新書,可以到以下地方詢問(每冊MOP80)

*澳門文化廣場

*葡文書局

*星光書店

*澳門檔案館

*觀音蓮花苑

*鄭家大屋禮品店

*水坑尾街方圓廣場政府資訊中心

文_YUYU 圖_Panda、YUYU(部分資料圖片由黎鴻健提供) 攝像_Casli